在我国六大茶类中,为正绿茶以“未经发酵、名写清鲜爽利”著称,国际象征清雅、妇女淡泊和自然。绿茶然而,今天在社交媒体语境下,为正“绿茶”一词尤为割裂,名写既是国际传统茶类之一,又是妇女“表面清纯、内心算计”的绿茶污名化符号。
值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,今天我们需要叩问:是为正谁在定义“绿茶”?
“绿茶”,因何而起?
2013年,“海天盛筵”事件催生“绿茶婊”一词,成为“绿茶”污名化的开端。“绿茶婊”以绿茶“清纯”与“婊”的性污名结合,构建出“表面无辜、心机深沉”的女性形象。
2015年,微博热转“鉴茶”漫画。
而后,“说话绵软”“爱穿白裙”等特征被塑造为“绿茶”的标准画像。“绿茶”污名化伴随的,是展现“柔弱”“甜美”特质的女性都有可能被标签化。“鉴绿茶”等行为构建了“好”与“坏”的对立,不少女性会因“穿着精致”被贴上“茶里茶气”标签,也有不少女性因担心自己被“鉴茶”而陷入自我审查的陷阱之中。
对茶行业来说,被污名化的不止“绿茶”一词。需要经过学习考试、充分理解茶道精神才能上任的“茶艺师”被简化为“穿旗袍的表演者”,“卖茶”成为某种物化身体的隐喻。
种种污名都是在消解茶“精行俭德”的精神内核,破坏茶原有的文化价值。
“绿茶”流行背后:消费主义推波助澜
随着社会语境迁移,“绿茶”意思早已泛化。2020年,各大社交媒体兴起“茶艺学”,抖音“茶艺”话题播放量超45亿,微博近6万人讨论“绿茶说话方式”。看似在用娱乐化的方式消解“绿茶”的污名,实则并未摆脱该词的贬义属性。
2020年,“茶艺”在社交媒体兴起。
“茶艺妆”“茶艺照”之所以流行,不乏消费主义的推波助澜。当这些话题成为社交平台流量密码时,性别规训与消费主义形成了闭环:商家用“斩男色”“纯欲风”定义女性魅力标准,再通过“绿茶风穿搭教程”兜售商品,最终收割女性消费者。
这与“三八妇女节”称谓的演变异曲同工:妇女节原本是为了纪念1917年彼得格勒女工罢工引发二月革命的历史,但商家常用“女神节”“女王节”消解“妇女节”的意义,用消费主义掩盖节日的真实意图。
上世纪70年代,“妇女能顶半边天”口号深入人心。
即使消费主义刻意引导,不少女性也在为“三八妇女节”正名,拒绝“女神”“女王”等去历史化的称谓。在她们的努力下,“妇女”不再狭隘地等同于“已婚”“衰老”,“三八”的侮辱性标签也逐渐被摘下。
从“妇女节”演变,看“绿茶”重塑
“妇女节”的污名化与正名运动,为绿茶语义重构提供了启示。要解构污名,或许可以从制茶工艺入手。
杀青是茶叶的涅槃,高温淬炼中,一片片茶叶褪去青涩,激发出生命原香,如同女性在压力中淬炼出坚韧内核,勇敢地面对困难,进行自我革新;揉捻塑形,茶叶在挤压中舒展筋骨,以柔韧之姿重塑自我,恰似女性在层层规训中突围,以更坚强的姿态面对生活;干燥是茶叶与水分彻底决裂的时刻,110℃高温下,它们剥离最后一丝依附,正如女性挣脱精神枷锁后,以最舒展的姿态自由生长。
当我们在妇女节端起绿茶,应铭记杯中每一片茶叶都经历过杀青的淬炼、揉捻的重塑、干燥的蜕变。
“绿茶”从未伪装自己——它的清香源自高温下的自我革新,它的苦涩是未被规训的生命原力。或许有一天,我们能将“绿茶”一词从污名中剥离,“绿茶女孩”亦能代表每个女性自在生长的生命状态——或清冽,或醇厚,但永远忠于自我。
采写:南方农村报记者 严秋璠
海报:夏旻 欧晓嫦
图片:源自网络
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,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,贸易保护主义、单边主义抬头,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经历调整与重构。矿产资源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,供应压力日趋增大。中国作为最 ...
声明: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立即与铁甲网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,再次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。 ...
中安在线、中安新闻客户端讯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报名入学工作?7月7日,皖事通APP合肥分站正式启动公办小学网上报名系统,原来需要排长队报名的“大事”,轻松变成了在指尖就可解决的“小事”。目前网 ...
《安徽省合肥市人力资源市场2018年四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》已经出炉。报告显示,四季度该市企业岗位需求总数约6.38万个,进场求职人数约5.27万人,供求总量环比基本持平,同比有所上升,总体平 ...
6月28日,华西国际生物学研究与转化中心项目竣工验收。成都市高新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刘寰,成都市高新区生物局副局长、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副主任李奇,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我院党委书记李正赤,我院院 ...
“臭豆腐,酱豆腐,王致和的臭豆腐,臭豆腐饶香油,酱豆腐蘸窝头”。“京城叫卖大王”臧泉江那洪亮的吆喝声在前门正阳桥牌楼附近回荡,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驻足观赏并纷纷拍照留念。 9月19日,“聊吆喝,话 ...